• 索 引 号:XM00110-14-00-2024-016
    • 备注/文号:厦民函〔2024〕50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民政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7-19
    厦门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098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答复类别:B类)
    时间:2024-07-19 16:15

    陈希梅委员:

      《加快实现厦门市“15分钟养老生活圈”的建议》(第2024409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截至2023年底,我市户籍人口301万人,其中老年人44.8万人,老龄化率14.9%。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全市97%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因此,打造城市“一刻钟养老生活圈”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目前,市、区均建有社会福利中心,全市建有养老机构44家、街(镇)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4家、农村幸福院15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446家,率先全省实现了每个镇(街)至少1处照料中心、每个村(居)至少1个农村幸福院或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全覆盖目标,推动实现服务站点与老年人之间距离不超过15分钟路程,不断完善“15分钟养老生活圈”服务功能。

      二、措施与成效

      (一)打通机制关,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有序发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由民政、卫健、老干、教育、人社等33家成员单位组成市老龄委,强化综合协调与督促指导作用,协调成员单位共同推进全市老龄工作,主要涉老单位民政、卫健、人社、医保、公安、司法等部门已初步建立起涉老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出台《厦门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厦门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厦门市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厦门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厦门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规划,发布《社区公益性养老服务基本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全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印发并按计划有序落实《厦门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年)》。按照一市一区一中心,镇(街)、村(居)多层次网格化布局,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根据社区(一万人)和街道(十万人)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标准,每社区(一万人)配置建筑面积750㎡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街道(十万人)配置2-3处建筑面积1600㎡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处建筑面积600㎡老年人服务中心。按照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圈”要求,推动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近邻养老服务点。在“十三五”初步实现全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要求,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不断织密城乡养老服务网络,让老年人能够就近更加方便地获取养老服务。三是整合服务资源。整合各方存量场所资源,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文体、托育等基础民生功能复合利用。排查收集闲置国有房产资源,鼓励各级国有企业利用存量场所开展养老服务。积极引入泰康、太保、国寿、禾康、青鸟等国内养老龙头企业来厦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入厦门。支持智宇、德善堂、老来俏、和欣等本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建发、象屿、国贸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国有企业深度介入养老服务行业,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以遍布全市的“网格化”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不断整合贴近老年人家庭的物业、餐饮、家政、社工、志愿者等服务资源,强化居家社区近邻配套服务。

      (二)提升质量关,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保障。一是优化财政投入。市、区两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对新(改)建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分别给予150万元、20万元的建设补贴,对正常开业运营的服务站点分别予以5万元/年、2万元/年的运营补贴。近三年市级财政共下拨养老机构补贴7479万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助2880万元和养老服务机构纾困补助133万元,帮助各机构进行环境优化和医疗设备等软硬件升级,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优化老年人服务体验。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出台《厦门市养老服务人才奖励补助办法》,设立入职奖励、职业技能提升奖励、学历继续教育补助等5项奖补,政策力度居全国前列。近三年共发放养老服务人才奖补390万元,受益对象448人。每年印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实施方案》,按照养老机构培训、区级培训、市级培训的模式,对全市养老从业人员分时段、分区域、分批次集中培训,年均培训从业人员约9000多人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市养老机构、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农村幸福院专兼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社区助老员,以及有需求的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将养老护理员项目列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的职工技能竞赛项目,层层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省、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老带新,不断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完善服务团队。率先全国在社区配备助老员,按照平均每400位老年人配备一位专职助老员标准,每个社区1-2名,安排1000多位社区助老员入驻城乡所有村(居),通过走家串户巡访慰问,建立老年人的档案信息,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吃、住、医、行、乐等各方面需求,提供服务资源对接和帮助。由财政出资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依托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立敬老餐厅(助餐点)近500个。老年人在贴近家庭住所的社区近邻即可方便地获得助餐、助洁、助急等专业服务。2023年通过电话和助老员上门入户巡访近30万人次,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巡访率达100%。

      (三)落实责任制,加强养老服务评估监督。一是落实评估考核。由规划部门牵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纳入全市详细规划管理,按照“一年一体检,三年一评估”的方式,针对养老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价。民政部门牵头对“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确保各项指标任务高效完成,取得实效。二是强化专项治理。切实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燃气安全、建筑安全、服务安全、防诈骗等方面的排查整治。以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深化推动养老服务领域“点题整治”,排查形成问题清单,督促开展立整立改,推动解决问题249个。督促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按规定开展年报工作,规范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财务管理。三是实施“数智”监管。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立包含全市45万多老年人、近700个社区服务站点、3800多位服务人员的养老大数据库,创建“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为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并“寓监管于服务”,在床位监管、业务监管、人员监管、资金监管、安全监管等方面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确保“数智监管”覆盖养老服务全过程。2024年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不断探索前沿新质生产力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演进,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还比较欠缺,对弱势群体老年人的关怀照护还不够有力等。

      下一步推动计划,一是进一步梳理完善老龄工作机制。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重新梳理完善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和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市老龄委作用,推动各涉老部门工作的联动配合。二是持续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部署,研究制定加快我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一体化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与医疗健康、养老产业与传统产业等融合发展,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是为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营造更好市场环境。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福建省养老服务条例》关于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有关规定,将市级福彩公益金6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事业。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开展养老服务,对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市场参与主体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定期公布现行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和行业投资指南,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国有经济、慈善基金、信贷资金等投向养老服务行业。

      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敬请继续提出相关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张凌云(二级巡视员)

      联 系 人:刘伟昭(老龄工作处)

      联系电话:0592-2892063

                                                                                                                            厦门市民政局                                                                                                                            2024年7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