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再上新台阶喜获全国优秀地区
时间:2020-10-10 11:23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评审验收工作,此次评审采取各地区自查自评、验收组实地核验、专家组复核审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验收总分。根据评分结果,我市开展的改革试点工作总得分在90分以上,评审验收结果为优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自2016年起民政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每年遴选部分地区,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探索多种模式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创新。2019年8月,我市被列入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489万元。

  自开展改革试点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城市目标,持续优化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环境,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完善引导激励政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绩效考评内容、财政预算。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各区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建设局等14个部门组成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工作会,高起点谋划,研究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推动重点领域工作,交流总结全市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做法,统筹推进全市改革试点工作。

    在试点工作中,我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创新突破: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编制《厦门市2020-2035年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强化专项规划顶层设计,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加大闲置资源整合力度。按照“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配置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将全面实现每个镇(街)均建有1个以上集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每个居委会均建有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每个建制村均建有1个以上农村幸福院,实现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出台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在法人登记、税收、水电气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对社会力量兴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大力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化运营,鼓励各方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居家社区养老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16家规模较大、连锁运营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其中既有智宇、老来俏、德善堂等9家逐步发展壮大的本地龙头服务商,也引进了省外的中民养老、中交集团、江苏禾康、山东青鸟等7家优秀养老企业来厦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三是不断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打造社区“一刻钟养老生活圈”,按照每400位老年人配置一名助老员的标准,为每个村(居)配备1-2名助老员,让专业助老服务扎根社区、上门入户,让市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养老。全市共已配备900多位助老员,入驻525个村(居)开展服务,实现了城乡村(居)全覆盖。实施老年人助餐配餐工程,鼓励各养老服务机构举办“敬老餐厅”,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捐一点”的方式,就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质高价廉的餐饮服务。全市已建设运营敬老餐厅(老年食堂)24个,在建19个。

   

    四是深化居家社区医养融合。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每年为签约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及失能老人免费提供不少于一次上门出诊服务。鼓励发展医养紧密相融合的综合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就近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建立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

  

    五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每年举办全市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家庭照护者、志愿者等集训班,邀请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领域的专家,采用“理论授课+实训操作”的方式进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自2017年迄今已组织开展培训班9次,累计培训1804人次。全市各区、街(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也分级分类组织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护理员、助老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家庭照护等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每年参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

  

    六是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通过开展养老服务设施星级评定工作,严格落实服务质量各项标准和规范,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水平。自开展试点以来,全市共已有4家照料中心和2家农村幸福院获评五星级、4家照料中心和10家农村幸福院获评四星级,按照四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占全市新增养老服务设施比例达70%以上。

  

    七是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养老新模式。

    设立市级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和养老服务中心,开通12349养老服务热线,面向全市的老人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养老服务产品“超市”和365天×24小时在线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每年接受老年人呼入热线2万余次,主动呼出关怀电话和节日问候8万余次,短信慰问约16万条。订单种类覆盖送餐、物业、家政、理发、出行陪护、就医陪诊、手语翻译等多种服务项目,年均订单总数约1.2万单。同时,鼓励和培育本地养老服务企业走智能化、专业化运营模式,通过打造智慧养老平台“虚拟养老院”,为机构及周边社区提供一流的管家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在线呼叫与响应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快推动构建体系更加完善、主体更加多元、队伍更加壮大、监管更加有效、服务更加规范、质量持续提升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增强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