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时之禾,长稠长穗。”在厦门市救助站,常常能听到嘹亮的歌声、欢快的笑声、响亮的口号声、朗朗的读书声,这里不是学校胜似学校,不是家庭却有家的温暖和依恋。在这里,一群“偏差儿童”经过矫治,自内而外焕发青春和童真,载满理想和自信开始远航。
一、“成长之家”,流浪儿童安全幸福的港湾
故事一:“我好开心!”小平挂着两条鼻涕,流着口水,两只手指捏着一根青菜往嘴里送,社工坐在他身旁,耐心喂他吃饭。这是一个身体、智力都有障碍的9岁孩子,不会自己吃饭,讲话含糊不清,走路不时会摔倒。工作人员几经努力 “寻亲”,仍不见其家人。小平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成长之家”给了他家的温暖和细心呵护,一段时间后,小平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随时可听到小平的笑声。从春到夏,整整三个月,瘦弱的小平从未感冒生病。
给小平带来幸运的“成长之家”是救助站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社会购买服务的经验建立的,以“类学校和类家庭相结合”为服务模式。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对儿童影响最大也最长久的系统就是家庭系统。因此,最有利于改善流浪儿童状况,并使改善状况可持续的服务就是促进流浪儿童拥有类家庭。每日通过家长式的陪伴,为孩子提供家庭式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们找回失去的“爱”,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实孩子们刚来到救助站时,往往都闹着情绪喊 “我要出去”,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情绪在变化,他们在作文中写道:“虽然也有想逃跑,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我渐渐熟悉和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救助站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一天比一天快乐!舍不得离开了!”“我以前不爱上学,因为爸爸妈妈从来不管我学习,也从来不去开家长会,来到救助站后发现上课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二、严明纪律,流浪儿童的人生航标灯
故事二:“我要在救助站长大!” 12岁的小明在街头流浪多年,已经到过全国十四个救助站。刚进站时,随口脏话,随地吐痰,随时伺机逃跑。社工以温暖的服务感化他,握着他的手教他写字、分解动作教他跳绳。两个月后,小明成了“内务标兵”,一分钟能跳绳100多下,外出游览时,他会悄悄把垃圾袋放在口袋,在公园里看到垃圾主动捡起。小明说:“救助站就是我的家,我要在救助站长大。”
针对流浪儿童普遍存在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问题,社工把开展行为心理矫治、规范教育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作为重点服务,以“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帮助流浪儿童形成正确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社工制定了《一日生活制度规范》等制度,对生活用品统一编号,并要求按规定摆放,每日检查,耐心指导;并制定了《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队列训练》《军歌嘹亮》《叠军被》等特色课程,工作人员结合自身的军旅生涯,教孩子们唱军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手把手教叠“豆腐块”,开展队列训练。不久,孩子们面貌焕然一新、神采飞扬。
在日常工作中,社工运用“代币制”对流浪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每日最后一节课,陪同孩子们“盘点”当日的行为表现,以强化和保持他们的良好行为。
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类家庭和类学校相结合”的服务是真正的“全人服务”,保证了流浪儿童在救助生活阶段的身体、心理、智力、人格发展的需要。
三、搭建舞台,为受伤的心灵插上梦想的翅膀
故事三:“我工作了!” 小林15岁,与家人关系不睦,在街头流浪四年,刚来救助站时脸色蜡黄、经常生病。音乐课上,其不愿开口,表示“我从没唱过歌,我不会唱歌!”生活作息也不适应,尤其是每日的队列训练,体能明显跟不上,情绪有些消沉。对此,社工通过个案辅导,引导小林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知不觉中,小林在训练和唱歌都站到了前排。离站后,小林顺利找到工作,且适应良好。
针对年龄在15-17岁的大孩子,社工策划了“职业生涯规划小组”活动,通过专业方法来协助服务对象认识自我,明确了求职方向,并体验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最重要的是得到发掘和展示的机会。大部分流浪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表现不佳,内心自卑、行为退缩。为激发孩子们的潜能,社工精心策划活动,让孩子们站上舞台,展示自我,以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四、专业服务,助流浪儿童实现自我“蜕变”
故事四:“我上学了!” 小兵12岁,性格暴躁易怒,与母亲关系恶劣,流浪街头伙同他人砸车偷窃。为了让小兵顺利回归学校,社工为他制定个性化的补习方案;同时积极促进小兵与母亲的亲情联结。次年九月,小兵背上救助站为他准备的书包,顺利回到老家读书,其母亲特意送来锦旗致谢。社工定期电话回访,小兵在校适应较好。
许多流浪儿童与小兵类似,情绪控制能力薄弱,行为叛逆,与家人、同伴关系恶劣。他们进站后,社工把情绪管理作为第一阶段服务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治疗、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
针对流浪儿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通过“类学校”课程,把劳动技能、家书、绘画、音乐、运动、电影等融入到流浪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矫治工作中。每天从早晨到傍晚,她们与孩子们形影不离,她们是照顾者、劝告者、治疗者、支持者,也是教育者、协调者、增能者、倡导者、资源链接者,为孩子们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促进他们顺利回归家庭,回归学校。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在“成长之家”,孩子们健康成长,性格变得阳光开朗、亲切友善。孩子们在家书中写道:“感谢老师们的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事了,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出去后要认真工作,以后要请老师们一起去游乐场玩!”、“我以后要经常来救助站找老师,我还要来当志愿者!”、“真想一直呆在救助站,如果长大后可以在这里工作就太好了!”……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了,会带着零食来报告喜讯;去外地发展会特意来告别;还会不时打来电话,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